《经理人》:苏宁的分店日益向地级市和县级城市渗透,而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及渠道管控都是不同的,苏宁如何面对这些差异?
张近东:我们的规划是这样的,以大区建制,以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作为大区总部所在地,根据地区网络密度分布的程度来决定区域内大区的数量。比如,浙江、江苏各有三个大区,广东有两个大区,西北地区的话,几个省才设置一个大区。一个大区的平台,直接管辖大区内的所有店面。不管这个店面在一级城市、二级城市还是三级城市,都共享这个大区内的资源平台。这是我们总的构架模式。
整个市场来讲,不同级别的市场,确实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主要不是我们管理上的差异,主要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会有差异。比如在一、二级市场,消费者对个人电子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比较大。到了三、四级市场,消费者对家庭电子产品的需求量会比较大。在高端城市,消费者对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的青睐度较高;而在低端市场,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喜好度会更高。另外,在产品的单价和档次上,不同市场也会有差异。我们在开发不同市场的时候,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产品做出调整。
中国是国际化主战场
《经理人》:在国内扩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苏宁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展开。2009年,苏宁收购了日本的LAOX和香港的CRM。为什么首先选择香港和日本呢?
张近东:早在2008年的投资者见面会上,投资者就问我们是否要走国际化道路。从实力和能力的角度来讲,当时的苏宁并不输于国际上的同行,包括我们的资本、管理系统的整合能力、供应商资源,都不比国际同行差。2008年底,金融危机已经很厉害了,那时很多国外的机构和公司找到我们,希望我们收购他们,有很多项目,真的很便宜,但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从2010年起,苏宁将启动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的起点,首先放在了香港。为什么呢?金融危机是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们在把握机会的能力上,有很大的障碍,现在资本不愁,管理能力不愁,产品资源不愁,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是我们最大的瓶颈。我们将香港作为国际化发展的第一站,是有几个目的的:第一,到香港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包括法律、财务、文化等等因素;第二,到香港招募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可以把苏宁的模式复制到香港,但是到了其他国家,我们就不可能这样做了。香港是苏宁国际化发展的桥头堡。
为什么选择到日本发展呢?从2008年开始,我们陆续收到很多收购的邀请。我们委托了投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专业的机构帮我们去筛选。很多案例,性价比很高,但是我们的能力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我们先选择一些小的盘接下来。接盘也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迈出一只脚,去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