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他也显得有些拘束,好像和我们一样,都是这里的客人,他一年来不了这里几次。书架上空荡荡,中式办公桌上没有台式电脑,只是几张照片提示着主人的身份:和老婆、儿子的合影,还有与佛教界的星云大师合影。
“说一说李经纬吧,没有他也许你不会走上经商的道路,外界说现在是你在照顾他,是这样么?”
“有机会我们私下说。”
和他个人相关的话题,他一概回绝。谈到公司,具体事务他也不清楚,让我们去问CEO张志勇。只有谈到一些和未来和梦想有关的话题时,他才愿意多说两句。
20年前,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家公司,却从一开始就和商业世界保持了距离。他拍了电影,在美国和中国办体操学校,读了一个法律学位,一个EMBA ,还在研读中国历史,并四处参佛。现在他忙着他的基金会和公益事业,还个人投资了一家新能源公司。
他不愿意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甚至不愿意留在公司运营一线,他并不享受管理所带来的快感,讨厌琐碎的报表和无休止的签字。他甘愿自我隐退,享受无人认识所带来的自由。
公司的一次活动,刘璇、杨凌和他一起去小学搞活动,老师们都很兴奋,他们年轻时见证了体操王子最辉煌的时刻。老师们指着刘璇问这是谁,孩子们齐声说:“刘璇。”轮到李宁时,没有声音了。
李宁指了指T恤上的logo,我是这个,有孩子反应过来:“哦,你是李宁牌?”
那一刻,他感觉好极了,因为别人记住了李宁牌,忘记了李宁。
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这一刻。
上路
成功的企业家总是有一些共同特点,至少敢于冒险是其中一条。
1989年,面对广西体委副主任和国家体操队教练两个职业选择时,李宁投奔了李经纬。
这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他愿意去健力宝这样一个乡镇企业,放弃铁饭碗和世界冠军的光环。组织部门以为他会去广西体委当副主任,已经把他列入第三梯队名单。
李宁的解释是,李经纬比别人显得更热情一点,而那个体制对他的伤害让他愤怒到拍拍屁股走人。
一年前,从汉城回到北京,中国代表团的包机降落在机场,他和“跳高王子”朱建华两个人躲在机舱里,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才仓皇逃走,外面欢迎的人群谁也没注意到这两位汉城奥运会的失败者。
有人给他寄了刀片和绳子,而4年前,他坐着敞篷的吉普车挥手进了南宁城,体操王子的光环笼罩在他身上。
外界的批评现在看来也显得极具时代特色:李宁谈恋爱耽误训练、他掉下来居然还笑了笑。很少有人知道两年前李宁就提出了退役,但国家没有批准。比赛结束后,在休息室里,中国体操队6个小伙子关了门齐声痛哭,教练从过道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体制给他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今天的李宁说:“那个时候人们需要金牌,不需要体育。体委需要冠军,不需要运动员。”
李经纬让他做特别助理,主管宣传公关。他策划了一次成功的广告片,极富冲击力,亲自出演并重金投放在央视,效果非常好,带动了销售额大幅上扬。
一次,健力宝出现负面新闻,李宁深夜赶到北京某新闻机构,游说总编室值班领导,让他们出于对民族品牌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冠军面子照顾,撤掉了批评的稿件。
这种经历让李宁感到新奇,在此之前,体制把所有事情都包揽了下来:吃饭、睡觉、出门机票、火车票、看病医疗,他只要把跟头翻好,什么都不用操心。
现在做生意,他开始要办消防、工商、税务等各种证件,尽管借助健力宝集团的资源,起步基础并不算差。
不过他也说,“基本上没有机会表现我的能力。”
李经纬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李宁”品牌,理由是爱国。李经纬因为体育营销而闻名,他的最初宣传口号是让中国运动员喝自己的饮料,现在他告诉李宁:你要让中国运动员穿中国人生产的运动服。
民族主义的旗号并不总是十分管用,第一次订货会没人买东西。那时候经销商大都是体委系统的人,大家给面子来见李宁,但是吃了饭打了招呼就闪人。
李宁想到建立专卖店,经营自己的营销体系,他所拥有的只是“李宁”这个冠军头衔带来的影响力。
从一开始,阴差阳错之下李宁公司就走向品牌公司之路,这种模式类似耐克,特点是“重品牌轻资产”,产品交给代工厂生产。
李宁的晋江同行们,比如安踏的丁志忠,此时走上了生产道路,丁志忠拥有“中国制造”能力,而没有世界冠军的身份。
与此同时,李宁完成了最重要的一跳:去健力宝化。
股改专家刘纪鹏(博客)劝他彻底和健力宝划清界限,把健力宝在李宁公司里的股份拿出来,健力宝毕竟是国有企业,将来李宁公司做大了,这都是扯不明白的恩怨。
此时的中国股市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资本市场需要产权清晰的企业。
刘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的名望,反复劝告李宁产权不清的利弊,说到激动时甚至决定自己去找李经纬谈判。
李宁的顾虑是这样做是否对不起李经纬,会不会被人骂作忘恩负义。
李经纬同意了这个想法,李宁分4次赎回了健力宝所占股份。李经纬大度到甚至没有要股份投资的回报。
他或许羡慕李宁有了一个干干净净属于自己的公司,而他日后却因为同样的问题败走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