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中国建材三年大整合路径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6-05 来源:《英才》杂志

标签:收购 企业重组

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存在总量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
  
建材行业的资深分析师一致认为:此文件加快了水泥行业上大关小,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为推动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创造了机会。但是,水泥行业也出现了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区域的不合理布局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宋志平意识到必须抓住机遇快速上市融资,打通资金平台,为日后的联合重组做好准备。于是,中国建材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经历了整个上市过程的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星太告诉《英才》记者:"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问题,也在投资者的指导下更加清晰了战略定位和管理定位,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并且提高了效能。"
  
2005年3月,中国建材集团注册控股子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联水泥成为其重要的业务板块。经过一年的筹划准备,中国建材股份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使得踌躇满志要做大水泥业务的宋志平如虎添翼。
  
中国建材扩张的第一步选择了区域优势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中联水泥虽然当时在淮海经济区拥有很强实力,但并未能够拥有绝对话语权。2002年,海螺水泥在徐州开始建设日产万吨新型干法生产线,对中联水泥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压力,为此中联也打算在徐州建设一条日产万吨的生产线。
  
为了"避免双方在同一市场的恶性竞争",在行业协会的穿针引线下,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建材收购徐州海螺。两家大企业的"理性与成熟"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
  
凭借资本实力,中国建材上市之后巩固了徐州市场,淮海经济区水泥"霸主"位置成为定局。此后,中联水泥加快了联合重组的步伐,先后重组控股多家水泥公司,而收购对象无一例外都是技术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至2008年,中联水泥产能已达到4000万吨。
  
中联水泥推进重组时是由现有企业推进的,而2007年的南方水泥重组,却完全是用一种战略思路,在没有一吨水泥、没有一家企业的情况下,靠企业的联合重组,在短时间成长为水泥巨人的。
  
在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联合重组的成长方式,以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掌控区域市场的话语权,是中国建材整合水泥市场背后的商业逻辑。
  
宋志平将以上商业逻辑的关键点归纳为"两个轮子":"一个是用资本运营来解决资金来源,一个是用联合重组来解决规模资源。"其中,第二个轮子更是对传统成长模式的颠覆。

扩张版图 重组方式创新

"北方水泥的创新点在于采取了相对控股的做法,吸收了一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利用社会资本为我所用。"
  
连续两年高速扩张之后,中国建材已成功布局淮海经济区和东南经济区。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建材的重组脚步并未停止。
  
2009年3月23日,在香港上市三周年之际,中国建材宣布成立北方水泥,布局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水泥注册资本10亿元,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水泥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