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腾中买“马”为何遭诟病?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6-20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协议并购 并购

腾中买“马”和吉利拾“零”两笔交易在并购矩阵中的定位不同。吉利收购DSI,属于典型的价值型收购,并具备向交易型收购转化的潜在条件。吉利“抄底”看中的是DSI自身优质的内在价值,即领先的自动变速器技术资源。通过经营整合实现协同效应[3],吉利不仅增加了自身的价值,还可帮助DSI在未来提升内在价值。正因为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吉利即使将DSI转售,也可以获得“抄底”投资收益。

腾中收购悍马的交易,却让人摸不准其自身定位。价值型收购?如前所述,在悍马品牌打折、市场萎缩、渠道有限的情况下,最为珍贵的技术资源却不包括在腾中的收购内容中。

交易型收购? 曾有传闻腾中买“马”源于腾中背后的股东之一、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的幕后推手,意在通过倒买倒卖悍马获利,但悍马终究内在价值有限,被原东家通用视为“烫手山芋”,如果腾中不能帮助悍马提升价值,卖来卖去有越卖越贱之忧。

斩首型收购? 腾中之前并不生产、销售乘用车,与悍马也不存在竞争关系,没有斩首收购的必要。

关系型收购?腾中买“马”的交易得到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因为该交易完全符合其解救通用、改造美国汽车业的战略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腾中通过并购“抄底”确实获得了关系型外在价值,如果腾中借此为其之后主业开拓美国市场服务,那尚可理解,但当前腾中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定位不清,是导致腾中买“马”屡受非议的最根本原因。

海外“抄底”先定位

明确海外收购交易的定位,是“抄底”成功的先决条件。四种收购类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商业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存在优劣之分。中企在海外“抄底”前必须明确即将进行的收购交易定位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其商业逻辑究竟在哪里,这是任何“抄底”能够最终成功的前提条件。为此,中企需要在‘抄底’前对收购标的作详尽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resource)和能力(capabilities)做好战略规划。

从现实的角度说,价值型收购和交易型收购应该是中企、尤其是制造业中企海外“抄底”的优先选择。金融危机客观上造成相当多的欧美优质企业在股市上资产价值被低估,正是低价格买入高价值的良机,所谓“抄底”的含义也在于此。如果能够在并购后通过中企的经营介入,提升双方的价值,实现双赢,做到真正的价值型收购,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即使不介入经营,如果能够实现低买高卖的交易型收购,也应当适时参与。由于中国企业发展阶段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制约,关系型收购和斩首型收购不应当成为中企海外‘抄底’的优先选择。

该并购仍然有待双方对于最终交易协议的确认,以及中国政府的批准。

[2] 此分析框架亦见诸于长江商学院滕斌圣教授对外资收购中国品牌的研究文章,本文借用来分析中企海外‘抄底’的收购行为

[3] 当然,这取决于吉利能不能有效地做好整合以实现协同效应,但并购后整合作为另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